來美國之後,生活上最大的改變就是吃這件事。

我們中國人民以食為天,一天三餐有時加個下午茶和宵夜,有很多時間是和吃有關係的。在台灣的時候,住高雄時一開冰箱永遠都滿滿媽媽的愛心,要是沒有陪伴我一起長大的媽媽牌杏仁豆腐或是綠豆支仔冰,也一定有昨天魯的油豆腐加香菇或是有聚寶盆功能總是愈吃愈多的一鍋補血紅豆湯;去台北讀書後沒有像住家裡那麼方便,從家裡偷了電磁爐,不忙的時候泡麵加蛋加青菜成了泡麵deluxe,少數忙的時候走三步路也一定有五十塊一盤的炒飯或湯麵,隔壁就是賣十五元一杯珍珠奶茶的魁可立,冬天還有燒仙草可以暖暖身子。總之吃從來不是一件大問題,台灣真是寶島。

來到美國之後,什麼都還沒學會就知道除非你家開銀行,不然餐餐在外吃很快就可以包袱款款準備回家。在美國隨便一餐都要美金十元上下,除非你不在意餐餐都吃冷的三明治,不然要吃熱食真是貴得連我在台灣從來不吃的附送麵包都一定吃光還要第二盤。中國餐館倒是還好,但是要我餐餐吃用酸甜醬作成的美式中國食物我也真的一想到就倒胃口,尤其我吃素,選擇性更少,吃來吃去永遠是炒菜河粉炒菜麵炒菜飯,我相信住在華人較多的城市的人應該痛苦會比較少,至少我們鄰近的DC就有台灣來的半畝園!

所以在這樣的先天條件,造就的就是大多數留學生一身煎煮炒炸的好本領。我在台灣時連煮飯要放多少水都要問我媽問好幾遍生怕水一放錯煮糊了浪費米糧,粒粒皆辛苦呢!五年前大同電鍋飄洋過海一起扛過來,餐餐吃白米,幾瓢米加幾瓢水再也不是問題,我畢竟還是亞洲胃啊!義大利麵偶爾吃一下開心,以前在台北讀書時愛去的那家天母唐吉軻德一下子變得一點都不吸引人,怎麼樣都記不得那時候怎麼會那麼愛奶油焗烤;漢堡薯條吃是吃,但那是時間不夠時隨便塞肚子的垃圾食物;吃來吃去吃不習慣乾脆自己試著下廚煮,一進廚房穿起圍裙赫然發現我還真算有天份,第一次下廚不僅廚房好端端的存活沒有火燒房子,東西還有模有樣隱約還吃的出我媽的味道,從此之後愛上下廚,男朋友也逐漸被我培養出半個亞洲胃。

既然我吃素,最常煮的食材自然是豆腐。這邊最大的亞洲超市是韓國人開的,我來美國之前還真不知道豆腐分這麼多種,硬的軟的半硬的半軟的盒裝的有機的煎的煮火鍋的,試過好幾種之後我現在都買大田牌的有機豆腐,既便宜又不容易一煮就糊個唏叭爛。麻婆豆腐是我最常煮的一道菜,一個人吃飯難控制份量乾脆一煮一大鍋,吃剩的端進冰箱一忙起來天天吃豆腐是常有的事。第一次要男朋友試我的麻婆豆腐費了我一番口舌,講到我都要生起氣來,不懂怎麼有人這麼頑固沒試過的東西不知道到底在怕什麼,問明白才知道原來十多年前豆腐在北美洲剛出現時他媽媽趕時髦買過一次,因為不知道怎麼烹調,所以下水煮熟了之後大家沾番茄醬吃!我的媽呀!為他心酸之餘也忍不住抱著肚子仰天長笑,經過我不斷鼓舞之後試了第一口從此落入豆腐的萬劫不復深淵。

另一樣素食料理白人也很愛的是炒麵。本來炒麵人人都會炒,該放的都放下鍋鏟子東揮揮西揮揮就算是炒麵了,可是根據談男朋友嘴甜的低可信度說法是我的炒麵有一種中餐廳沒有的味道,想半天應該是從小媽媽做的菜都放糖,我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養成了不論煮什麼都放糖的習慣,他口中的中餐廳沒有的味道應該就是糖的味道,畢竟美國的中餐廳只放醬油,每一道菜要不是醬油的黑色就是酸甜醬的橘色,嚇人!

男朋友也愛煮,他媽媽是玻利維亞人,所以許多食譜都是南美洲的佳餚,加上他愛吃甜食,所以什麼起司蛋糕烤布丁鬆餅法國吐司都是他的拿手絕活,有一年的感恩節一群人在我的主修老師家個自帶菜過節,還好有他的貢獻,不然從此主修課也許就活生生從總是多上半小時成了不僅準時下課還有意無意總是晚開始了。

我下一樣要開始努力的食物就是我小學時放學家裡冰箱一定會有的一碗一碗的杏仁豆腐,據說中國超市都有做好的杏仁粉,回來家裡加牛奶再滾一滾就行了。希望是這麼容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jiun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