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哈利波特,是這一次除了Hamilton之外,早早就買好的票。

去年來的時候,票價還高到買不下手,今年覺得票價落在淌得血沒有那麼多的地方,於是眼睛一閉就買了。

真的進到劇院,才發現,咦?不是要講哈利波特本人嗎?結果哈利波特怎麼變成有中年危機的中年臭脾氣男人了?

然後,講的那個cursed child是他兒子阿不思?

拜託,誰在意他兒子啊?我想看的是哈利波特的故事啊哈樓~

第一幕演完,我一邊還在詫異怎麼會是我不認識的以阿不思鄧不利多命名的哈利的兒子的故事,一邊趕快(做早該做的功課也就是)估狗劇情,然後一邊閱讀一堆英文一邊翻白眼。

好像剛聽了一個多小時的純戲劇純英文台詞還不夠折騰人一樣。

然後,不知道是不是要營造出魔法學校的氣氛,冷氣大概16度,北極熊沒有冰塊了你們知道嗎霍格華滋?

隨著第二幕開始,我開始進入哈利波特的世界。

那個陪著我度過美國生活的魔法世界。

我唸研究所的時候,客廳有個書架,書架有一整層是我從台灣帶來的哈利波特中文版一到七集。

那一層的下面,有一整層,是當時的男友的哈利波特,法文版。

哈利波特陪著我度過那段日子,英文雜誌書籍看到不耐煩,或想家想念講中文時,拿起哈利波特,我可以一秒進入中文的世界,一秒進入脫離現實的世界。

那些葛萊分多史萊哲林催狂魔活死人爬說語和一個又一個的咒語,在今天美輪美奐、和其他任何一個戲院比起來leg room大到讓人感動得痛哭流涕的lytic theatre裡重現,我的青春,也一幕一幕地play back

看戲,真的是很個人很主觀的一種經驗。

因為我多次轉頭看旁邊該鼓掌也鼓掌,該笑也有噗嗤聲的妹妹,幾乎沒有什麼太多的表情,看不出到底覺得如何。

然後,part 1演完,她跟我說,「你在笑的時候,我很多時候都不知道你在笑什麼。」

她說,她好像看到第四集就沒有繼續看下去了,也沒有不喜歡,但好像也沒有非看不可的理由。

不同的經驗(或語言接受理解度),讓人有完全不同的反應。

然後在催狂魔降臨觀眾席中,to be continued

七點半再回來part 2,觀眾顯然放鬆許多,全體歡呼和鼓掌聲明顯增多,笑聲也比下午多許多,主要當然是晚上的故事和台詞比下午有趣多了,人物的關係和前七集的歷史交代也因為下午的鋪陳,而可以做更多的陳述和發展,每個角色都有許多可愛的地方,和書裡有許多的不同,但妙麗還是容易討人厭(?)哈利很~~~美式(?)榮恩很幽默,而馬份,我好喜歡。

那個角色的轉變和那位演員的詮釋,大概是整個戲裡,我最愛的。

還有石內卜,可愛死了。

(疑?所以我喜歡dark side的意思?)

五個多小時的純戲劇,謝謝哈利波特帶著我回到二十幾歲的巴爾的摩的standard apartment,那個坐在客廳IKEA沙發上讀著小說,配著週末煮的一整鍋麻婆豆腐的台灣女生,準備等等要去DC歌劇院排練的青春。

值得記錄的當然還有那些打鬥飛起來的摸們,和電影院的音響效果,以及佈滿天花板的影像,以及強調友誼、勇氣、和各種愛的主題,但最後留下的,通常都是和個人記憶/經驗緊緊連結的那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jiun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